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心理健康社會學
Sociology of Mental Health 
開課學期
112-1 
授課對象
學程  健康政策與社會研究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
張廷碩 
課號
Soc2067 
課程識別碼
305 251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社103 
備註
健康政策學程「政策社會環境」領域選修。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如有需要加簽學生,請出席第一週課堂,將視情況與人數上限後發給授權碼***

我們要如何瞭解心理健康議題?什麼樣身份或處境的人,容易面臨心理健康議題?為什麼孩子在學校有情緒與行為問題時,就會被老師叫去看心智科醫師呢?精神醫學是否已取代宗教、法律制度,成為主要的社會控制機構?我們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憂鬱,是按照DSM的診斷標準就好嗎?西方精神醫學在台灣的心理健康中作為主流,就只是因為科學與療效好嗎?精神醫療與心理健康專業是如何形成的?有關疾病的「正確知識」,為什麼會隨著不同的社會脈絡而有所不同?醫療科技越發達,我們會越瞭解大腦運作,就越有機會促進心理健康,是這樣嗎?有精神疾病該吃藥嗎?得了憂鬱症比得了高血壓見不得人,這是怎麼回事?促進健康的社會政策該由誰來規劃?病患主體有機會挑戰治療與復元的觀點嗎?

在「心理健康社會學」這門大學部課程中,我們將廣泛介紹這個領域的重要概念與議題,由社會學的觀點來討論心理健康的相關現象。心理健康社會學,我之所以使用心理健康一詞,是要強調如何處理心理健康與病痛,是我們理解社會的關鍵面向。心理健康應由常民、政策制定者、社會學者、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共同努力參與促進,而不只是精神醫學界的討論。近年來這個社會學的次領域蓬勃發展,諸如偏差醫療化與藥療化、監管醫學的誕生、社會控制、生命政治(bio-politics)、風險社會等概念,都透過更多的經驗研究與概念創新,豐富了我們對於社會的瞭解。同時,在社會實踐上,面對越來越多的心理健康爭議,心理健康照護資源分配的危機,精神病犯犯罪後的法律責任,以及所造成的社會安全恐慌等等,皆引發社會關注。批判性的心理健康社會學觀點,是我們檢視重要社會現象的利器。

這堂課也透過閱讀教材的選擇與議題視野,特別強調醫學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視野。選擇了不只是社會學著作,更包含人類學、歷史學、社會福利、臨床心理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期望能學生能更深入地瞭解心理健康的現象,此外也特別納入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的視野,對於醫學知識與實作過程中,如何處理不確定性、如何建立正當性,如何權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之間的衝突,特別加以討論。如同Harry Collins與Trevor Pinch在Dr. Golem一書中所指出的,醫學既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救助,這雙重的面貌常在醫學研究與實作的過程中,引發出集體vs.個人、長期vs.短期的矛盾,值得我們深入瞭解,並藉此找尋出路。

這門課共分四個單元,將以社會學的概念進行分類。第一單元「心理健康的社會生成與不平等」強調要從社會結構與文化的角度,探究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的現象與其分佈。第二個單元「精神與心理健康專業」,則將從心理健康專業的興起與發展,剖析我們該如何使用分析工具檢視心理健康專業的發展。第三個單元「診斷、知識、與權力」,我們將聚焦在診斷與治療的爭議,診斷作為專業的共識,展現權力的運作,也說明心理健康治療的不確定性,凸顯出精神醫學與心理健康議題的模糊與矛盾,也將說明心理健康的不確定性。第四單元則是「照護、組織與復元」,由於心理健康挑戰了不少我們關於健康、疾病、治療的預設,我們將檢視心理健康照護組織與制度的特性,並以同學熟悉的校園與職場為例,思考要如何邁向復元。
 

課程目標
上課以講課與討論為主,特別鼓勵同學踴躍參與討論。這學期我們採用各類中英文教材作為指定與參考閱讀,非常強調台灣與東亞的脈絡和特殊性。討論台灣與東亞的現象,不只能豐富我們對於精神醫學與心理健康的在地理解,更有機會修正挑戰奉西方為圭臬的理論知識。這堂課非常強調課前準備,因為唯有透過事先的仔細閱讀,課堂才能激盪出出討論的火花。關於本課程的課程大綱、上課內容、作業觀摩等資料,將置於本課程的NTUCool網站上,請大家隨時上網參考。這門課透過兩次個人作業與團體期末報告,希望促進大家藉由資料搜集與各類考察,結合經驗現象與課堂上所學到的學理。由於精神醫學與心理健康議題在當代常常引發許多社會爭議,希望透過期末的團體報告,能深入了解心理健康與疾病的各種經驗現象,找尋現象背後複雜及多樣的原因,並且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課程要求
這門課的評分方式為課堂參與25%、兩次個人作業各佔25%、期末團體報告25%。本課程非常重視課堂參與以及討論,會不定期點名,如果缺席超過三次,將嚴重影響課堂參與分數,超過五次,則該項成績以零分計算(除公假外,五次包含病假、事假、與心理健康假等,心理健康假的相關約定請見下段說明)。所有的作業請於上課前一天傍晚六點前,將作業上傳到NTUCool網站上,並印出紙本到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活動,並繳交紙本。作業不得抄襲或代寫,否則以零分計算。如因作業所需使用ChatGPT等AI程式協助搜尋資料,須主動詳實揭露說明使用方式,否則以零分計算。作業遲交(以NTUCool上傳時間計算)一天扣分10%,以此類推。

課程將實施以下政策,以彰顯本課程對於心理健康議題的態度與宗旨。
一、 本課程期望透過社會學的討論與批判觀點,深化同學對於當代心理健康議題的理解。但也期待修課過程中,同學能照顧自身與他人的心理健康。臺灣大學已於本學期(112-1)開始實施心理健康假,學校計畫是學生每學期可線上請三次心理健康假,不需要檢附證明。本課程支持學校開始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政策,但也主張學生的自行休息調適與進行照護可能無法於當日向授課老師請假,也不僅於一學期所有課程只能出現三次。故本課程主張學生如因心理健康或心理調適因素須請假,可於當天或事後三天內以email告知授課老師即可,也不必算在校方允許的三次心理健康假額度內。另外,校方的心理健康政策設定當同學第二次申請或請假滿兩天時,系統會自動通知學輔中心與心輔中心,啟動輔導機制。本課程主張,心理健康應更重視自主權,學生有權利決定是否接受輔導機制,本課程將視學生需要協助轉介處理。惟本課程全學期請心理健康假次數若超過三次,仍有可能影響課堂參與之分數。
二、 心理健康議題常不只影響上課出席,心理健康困擾也可能會持續超過一天,甚至延續一段時間。故除了心理健康假之外,本課程接受同學考量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來閱讀讀本與繳交作業。但由於課程對作業與評分仍有要求,故修課同學若有心理健康議題與困難,請於各項作業繳交期限前一週,私信與授課老師討論(請以email告知,將以email寄出時間為準,例如是2023年10月16日17:00需上傳作業,有困難請於2023年10月9日17:00前寄出信件),由師生共同訂出繳交日期或替代方式。如逾期告知,雖可視情況受理,但仍會視為遲交而酌扣分數。
三、 授課教師亦為精神科醫師,建議修課學生應避免與授課老師於修課期間建立醫病關係。但若已於過去於授課老師的門診就診之學生,可繼續看診。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授課老師將予以保密(除下項的特殊狀況之外),以維持其就醫權利。
四、 心理健康議題常會觸動人們的敏感神經,有時候也引發爭議。故針對課堂中,修課學生透露之心理健康議題(例如,在作業中所透露的),老師將予以保密,但若涉及到法律與生命安全(例如,性侵害案件,或已有明確之自殺計畫之自殺企圖等),授課老師將依規定主動向系所或校方通報。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請先以email聯繫:tingshec@ntu.edu.tw 或f05325006@ntu.edu.tw 
指定閱讀
9/5更新:請於9/11後至影印店購買,第二週讀本已上傳NTU Cool
*本課程閱讀文本,請於開學後到帝宇影印店(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二段155號一樓,電話:02-27368495)登記與購買文本。 
參考書目
請見每週進度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延後期末考試日期(時間)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05  導論、課程介紹
延伸閱讀:
Warner, Joanne, 2009, The Sociology of Mental Health: A Brief Review of Major Approaches. Sociology Compass 3(4), 630-643.
Cohen, M.Z. Bruce. 2023. Theorising Mental Health: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New Zealand Sociology 38(1): 1-5. 
第2週
9/12  單元一:心理健康的社會生成與不平等

心理健康不平等、致病的社會與機構
(授課時間改為14:30-16:20)
蔡友月,2007,〈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學》,13:1-69。
Wilkinson, Richard & Kate Pickett. 2019[2018]. 「第二章:貧富差距、他人評價的焦慮與精神疾病」,頁59-89於《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溫澤元譯)。台北:時報出版。 
第3週
9/19  文化與精神疾病
林徐達,2022,《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新北:左岸文化。(閱讀第三章「文化診斷:病徵與疾病」)
Luhrmann, T. M., Padmavati, R., Tharoor, H., & Osei, A. (2015). Differences in voice-hearing experiences of people with psychosis in the U.S.A., India, and Ghana: Interview-based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6(1), 41–44.
延伸閱讀:
姜學豪,[2015]2018,〈文化與精神醫學的越洋轉譯: 縮陽如何成為文化結合症候群〉(張泓昊譯)。頁387-420於《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王文基、巫毓荃主編)。新北:聯經。
巫毓荃,2007,〈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頁183-218於《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王文基、巫毓荃主編)。新北:聯經。 
第4週
9/26  W4 09/26 心理健康的危害、困境與歧視
王怡婷、鄭雅文,2023,〈衛生行政機關人員的職場暴力經驗與其身心健康影響:COVID-19疫情期間的調查〉,《台灣公共衛生雜誌》,42(1): 42-61。
Ciwang Teyra、黃炤愷、Lahok Ciwko,2022,〈我不夠格嗎?都市原住民青年內外交困的歧視處境〉,《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5(3): 249-274。
延伸閱讀:
鄭雅文,2023,〈平台經濟下的工作與健康〉,尚未出版。(請勿外流)

課堂演講活動
Professor Reiner Rugulies and Mr. Michael Ertel
13:20~15:00 Mental Health at Risk in Workplaces: Experiences from Denmark and Germany(工作中心理健康的危害),演講將以英語進行
本活動由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共同邀請主辦 
第5週
10/03  單元二:心理健康專業

心理健康專業的誕生:從專業化到專業技能網路
Tanya Luhrmann [2000]2021.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新北:左岸文化。閱讀第三章「文化及其矛盾」、第四章「精神醫學科學家與精神分析師」
曾凡慈,2015,〈兒童過動症的在地興起與專業技能網絡的變遷〉,《科技、醫療與社會》21:15-76。
延伸閱讀:
Eyal, Gil, 2013, For a Sociology of Expertise: The Social Origins of the Autism Epidemic.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8(4), 863–907.  
第6週
10/10  國慶日放假
*繳交作業一:
請你以感興趣的主題,來探討心理健康不平等的現象。請先提出流行病學調查資訊(例如:基隆或南投的自殺率位居全國最高、部分原住民群體有較高的精神失序、跨性別者有比較高的精神困擾等等),然後提出你看重的解釋因素,並且提出你的政策建言。資料來源可以包括政府統計、研究報告,以及你自己的經驗與觀察。請廣泛運用這堂課討論的概念進行分析。作業以2000-3000字為原則,歡迎圖文並茂。請於10/16(一)17:00之前,將作業上傳到NTU COOL網站上,並印出紙本到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活動,並繳交紙本。 
第7週
10/17  心理健康治理
巫毓荃,2022,〈專業、國家、美援與民間社會:1945-1970年台灣的精神醫療〉,《新史學》33(3): 87-150。
湯家碩,2018,〈龍發堂與台灣現代精神醫療,1980-1990〉。頁459-503於《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蔡友月、陳嘉新編),新北:聯經。
課堂討論活動:考量不平等的心理健康治理與政策(攜帶作業一紙本) 
第8週
10/24  單元三:診斷、知識與權力

從偏差、困擾、未知到精神醫學診斷
Horwitz, Allan, V. & Wakefield, Jerome C. [2007]2017,《我的悲傷不是病:憂鬱症的起源、確立與誤解》。新北:左岸文化。閱讀第五章「第四版DSM的憂鬱概念」、第六章「將社會大眾病理化」
Chen, Jia-Shin. 2021. What is in a name? Autonomic imbalance and 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 in Taiwan.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43(4), 881–894.
客座主講: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第9週
10/31  反思分類、診斷與其實作
Foucault, Michel. [1973]2016,「第三部第二章:新的劃分」頁472-518於《古典時代瘋狂史》(林志明譯)。台北:時報出版。
Tseng, Fan-Tzu. 2021. More scientific, more ethical: The ADHD controversy and boundary-work in Taiwan.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43(4), 844–858.
延伸閱讀:
曾凡慈,2018,〈邊界模糊的診斷--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臨床實作〉,頁81-126於《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蔡友月、陳嘉新編),新北:聯經。
Whooley, Owen, 2014. Nosological Reflections: The Failure of DSM-5, the Emergence of RDoC, and the Decontextualization of Mental Distress. Society and Mental Health, 4(2), 92–110.
客座主講: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第10週
11/07  治療處遇與道德污名
Scull, Andrew [2015]2018。《瘋癲文明史》,台北:貓頭鷹。(閱讀「第十章:令人失望的治療手段」)
曾凡慈,2021,〈照護隱性障礙子女的道德工作: 醫療模式、污名與預期〉,《台灣社會學》,41, 95-142。
延伸閱讀:
Suzuki, Akihito (張邦彥譯)2018,〈全球理論,在地實作:日本精神醫學中的休克療〉,頁269-304於《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王文基、巫毓荃編),新北:聯經。 
第11週
11/14  請撰寫作業二
*繳交作業二:
請蒐集一個心理健康的病痛敘事,以前三個單元所學到的分析概念,進行分析與討論。病痛敘事可以來自你進行的深度訪談(例如訪問親友的失眠、或心理受苦經驗,並請注意研究倫理)、已出版的病患或照護者書寫、紀錄片、或是電影等。作業請以2000-3000字為原則,請於11/20(ㄧ)17:00前將作業上傳到NTU COOL,並印出紙本繳交,並在11/21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活動。 
第12週
11/21  單元四:照護、組織與復元
照護組織與機構
Goffman, Erving(萬毓澤譯),[1961]2012,〈精神病患的道德生涯〉,頁133-175於《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台北:群學。
林徐達,2022,《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新北:左岸文化。(閱讀第五章「臨床脆弱性:照護與管理」)
課堂活動:聆聽與陪伴心理健康的病痛敘事(攜帶作業二紙本) 
第13週
11/28  從校園到工作:學生與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照護
張子午、王柏文、高筱淇、林軍妤,2002,〈當槍口朝向自己──今年已6警自殺,警察精神危機亟待正視〉,報導者,11月1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police-suicide-and-mental-health
陳德倫,2023,〈大專心理師耗竭前的SOS:不被納入「正規軍」,如何支撐接住學生的安全網?,報導者,2月20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mental-health-in-college-counseling-psychologist
張鎮宏,2023〈當韓國老師投保被告責任險:教室裡的怪獸,首爾明星小學班導之死〉,報導者,8月3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hello-world-2023-08-03
客座主講第一場次:張子午(報導者主編)13:20~14:50理解與照護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客座主講第二場次:陳德倫(報導者記者)15:00~16:30校園組織與心理健康 
第14週
12/05  邁向治療與復元
黃嬡齡,2018,〈治療向社區玉里模式的在地實現〉,頁505-554於《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蔡友月、陳嘉新編),新北:聯經。
Thoits, P. A., 2022.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Histories, Recovery, and Well-being. Society and Mental Health, 12(1), 1–16.
客座主講:廖福源(臺灣精神健康改革聯盟召集人)
講題:跟著人的處境走,走出一條互相給力的復元實踐 
第15週
12/12  準備期末報告 (可與老師約office hour) 
第16週
12/19  期末報告

我們將採取願景工作坊的方式,同學可以針對紛雜且複雜的心理健康議題與現象,提出可行且具體的政策願景,每組暫定口頭分享時間為8分鐘(議程待排)。

報告的內容必須包含以下幾點:​

1. 欲改革的社會現象(需要確立社會現象的存在,可以是統計調查或深入的質性報導)
2. 提出改革方案、深化議題(得先確定社會可能有既有的討論與倡議,這樣的做法由誰提出?有何改變與不足?改革方案是要符合非個人式、符合照護的邏輯)​
3. 具體做法(政策)​
4. 可行性評估

需上傳簡報檔案,簡報檔案的方式不拘,可以描繪願景樹(或願景圖),也可以使用文字方式呈現。但須包含以上幾點內容。簡報請在期末報告週上課前上傳,不需另外繳交紙本檔案。